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9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402篇
测绘学   313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382篇
地质学   715篇
海洋学   472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2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05年   3篇
  1900年   3篇
  1897年   7篇
  1882年   2篇
  1880年   2篇
  1877年   7篇
  18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21.
山门银矿的成矿热液体系中总硫同位素组成近于陨硫值与岩浆硫值相近,具深源硫特点。金属矿物硫同位素组成在同位素交换平衡条件下属中低温环境沉淀。同位素变异时间、空间上都有较明显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2.
本文根据笔者在我国渤海海峡、闽江口、瓯江口以及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遥感实验,讨论由卫星遥感提供的水下地形地貌信息的特征、机理,提出使用信息论和灰色系统论方法分析水深遥感信息传递的过程。以此为依据,建立水深信息提取模型,研究其实用性、精度和效果。实践表明,水深遥感的测量精度没有达到大、中比例尺常规测量的要求。但作为大面积、短周期的宏观分析,特别是遥感图像上显示的海水表层流场特征,对判别浅海水下地形走向和地貌单元,了解其冲刷、沉积作用的动力因素,动态变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常规方法的补充手段。对近海的规划、开发,如港湾海水养殖、航道选址、海上工程、海水排污等方面的海水环境分析与宏观评价及监测,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着重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水下地形地貌遥感的原理与信息特性;2.水深信息提取及灰色系统方法与模糊判别模型分析;3.遥感水下地形地貌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23.
通过描述传统测绘地形图在防灾减灾中的特殊作用及局限性,进而介绍了现代测绘高科技“3S”技术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及其相关的管理规定中 ,对基础测绘成果保密等级的划分、调整和解密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在新形势下 ,现行保密法规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保密管理方式已不适用 ,因此 ,应在保守国家核心机密的前提下 ,重新审定各种地理信息产品的密级 ,最大限度地扩大流通服务范围 ,使地理信息能更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5.
在时域中,磁源近区瞬变场的时间特性取决于场源所含低频谱的分数幂.对于磁感应强度Bz(t)∝∑iω3/2i,对于感应电势εz(t)∝∑iω5/2i.这表明,现有的瞬变电磁探测系统只适用于浅部勘查,对于大深度的勘查,需要研制超强能量且轻便化的场源(发送系统),同时完善超导磁强计(接收系统)的实用化.  相似文献   
126.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猫跳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UCC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国际LUCC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贵州中部的典型喀斯特流域——猫跳河流域为例,通过详实的地面调查,以1973年的Landsat-MSS影像、1990年和2002年的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在RS、G IS、GPS为核心的"三S"集成技术支撑下,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转入率和转出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度以及土地覆被变化空间指数等指标,定量研究了该流域在过去30 a间的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覆被类型主要以耕地、灌草地、灌木林以及有林地为主;(2)197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各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别,水田、灌木林、其他林地、灌草地等地类先减后增,旱地和裸岩地先增后减,有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交通工矿用地等持续增加;⑶1973~199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度均比1990~2002年大,前一时期的裸岩地明显增加,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进入1990年后,裸岩地缩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⑷伴随着分布面积在平面空间上的张缩,各地类的平均分布高程和坡度在垂直方向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7.
ABSTRACT. I use my personal experience as an islander doing fieldwork among islanders in the West Indie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insularity.” I then expand on that personal experience by drawing on literary sources, particularly Homer's the Odyssey and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both of which express an island worldview. The island worldview is contras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tinental worldview on the basis of differing modes of navigation and cartography and differing modes of orientation as defined by cognitive psychologists.  相似文献   
128.
基于RS、GPS和GIS(3S技术)的集成提出了USLE 6大因子的算法,在建立的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上,运用USLE对深圳市茜坑水库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预测和估算.结果表明:整个流域90.5%的区域土壤流失强度为中度以下,强度侵蚀以上的区域虽然仅占整个流域面积的9.5%,但是年土壤侵蚀量达到了整个流域土壤侵蚀量的49.4%.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和植被覆盖情况明显相关,茜坑水库流域的东北山区部分是整个流域的严重侵蚀区.研究证明:在3S技术集成支持下,采用USLE对流域的土壤流失强度进行预测和估算的方法具有直观、方便、快捷的优点,成果能充分满足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9.
使用纵波震相及同台同源纵波和横波震相的走时资料及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分别给出了菲律宾海板块(PHP)和南海地区的纵波速度Vpf及同台同源的纵波和横波速度Vp和Vs结构. 结果表明,(1) PHP与欧亚板块(EUAP)的俯冲接触关系随地段而异,在琉球海沟,PHP向EUAP之下俯冲深达400 km;在台湾岛,EUAP先近陡直地俯冲到深度400 km,然后折向PHP之下达到660 km左右;在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板片几乎垂直达到660 km附近;在菲律宾海沟,PHP向EUAP之下的俯冲深度超过660 km.(2)南海地区之下是一个深达300~400 km的宽阔低速区,并且大致在莺琼海盆与700 km深处另一低速区曲折相通;在该宽阔低速区内部,有两个小而明显的低速区分别在海口火山和珠江口盆地下方.(3)对Vp和Vs及据其算出的容声速度Vb作分析发现,Vs和Vb的平均扰动量对深度的变化在一些深度范围内是反向的;年龄较大的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的Vs相对扰动量的平均值大于Vb的,而在较年轻的PHP俯冲体中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0.
The damage distribution in Adra town (south‐eastern Spain) during the 1993 and 1994 Adra earthquakes (5.0 magnitude), that reached a maximum intensity degree of VII (European Macroseismic Scale (EMS scale)), was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he south‐east zone of the town and the most relevant damage occurred in reinforced concrete (RC) buildings with four or five storey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ground condition on RC building behaviour, geological, geomorph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and a detailed map of ground surface structure was obtained. Short‐period microtremor observ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160 sites on a 100m × 100m dimension grid and Nakamura's method was appli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a distribution map of soil predominant periods. Shorter predominant periods (0.1–0.3 s) were found in mountainous and neighbouring zones and larger periods (greater than 0.5 s) in thicker Holocene alluvial fans. A relationship T = (0.049 ± 0.001)N, where T is the natural period of swaying motion and N is the number of storeys, has been empirically obtained by using microtremor measurements at the top of 38 RC buildings (ranging from 2 to 9 storeys). 1‐D simulation of strong motion on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and for several typical RC buildings were computed, using the acceleration record in Adra town of the 1993 earthquake. It is noteworthy that all the aforementioned results show the influence of site effects in the degree and distribution of observed building damage.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